编写完需求规格书后,如何促使客户迅速签署,这在软件行业是个普遍困扰。接下来,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客户理解难题
客户普遍不是软件领域的专家,他们提出需求时,往往难以预见到实现后的具体运作方式。在某个项目中,客户对拟议中的新系统功能有所构想,但对操作原型却不熟悉,因而担心一旦签署协议,开发出来的产品可能与预期不符。在这种情形下,客户不急于签字是人之常情,他们担心要为开发后的不良效果承担责任。那些对业务极其负责的客户,更是会格外小心地权衡。
软件工程师疑惑
工程师对需求有了透彻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同时还展示了原型。每个功能点都经过了客户的确认。然而,客户仍然持有疑虑。以另一个项目为例,尽管需求交互看起来很明确,客户却迟迟不肯签字。这让工程师感到困惑,他无法确定客户的具体担忧所在,也因此难以推进项目的进展。
需求文档用途
需求文档扮演着双重角色。对于客户来说,它既是确认需求与设计成果、进行系统最终验收的依据,比如在大型电商系统项目中,客户会参照文档来评估系统是否满足需求。而对开发工程师而言,这份文档则是需求讲解的重要资料,是设计、开发、测试工作的基础,也是后续工作的重要参考。
文档表达矛盾
需求文档需同时考虑客户和开发人员的需求。一方面,需用客户易于理解的业务术语进行表述;另一方面,还需满足开发人员的技术规范。比如在医疗系统项目中,对医疗流程的描述既要让医生理解,同时代码的编写逻辑也必须遵循开发标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内容展示上的冲突。
原型文档说明
以原型文档为例,我们依据客户业务的复杂程度,从记录形式的结构化角度进行阐述。在记录形式上,通过业务流程模块的划分等结构化手段,有助于客户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以教育软件为例,将教学模块和管理模块分别记录,便于客户更快地理解。
获得签字技巧
需求文档讲解完毕后,要想拿到客户的签字,需提升其信心。可以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帮助客户直观地认识到预期效果。同时,设立灵活的调整方案,让客户感到即便遇到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以金融系统项目为例,通过提供案例和调整机制,一般能有效消除客户的疑虑,使其安心签署协议。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客户对于需求说明书签署时犹豫不决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