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无人机在精准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采集图像数据,然后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
国外早期实践
国际上较早将图像处理技术引入农业无人机应用领域。2005年,等人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对无人机采集的图像进行了分析,并成功地将大规模农业草种的可视化图像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和绘制。到了2007年,Swain等研究者将这项技术加以拓展,他们通过分析农田的多光谱图像,成功监测到了作物中氮元素含量的变化,这一成果为实施精准施肥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国外深入拓展
自2010年开始,国际社会在此领域不断深化研究并拓宽范围。Hunt当年利用无人机采集的遥感信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农田大豆的生物量进行了广泛监测。到了2014年,Zarco对图像分析中的不连续冠层进行了处理,成功实现了生物参数的检测,并且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对作物生长的高度进行了监测。
国内起步探索
国内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2010年,祝锦霞等研究者运用农业无人机拍摄了水稻叶片和冠层图像,经过一系列处理与分析,成功提取了氮素的相关特征信息。这一发现对于诊断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大有裨益,进而为科学施肥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
国内持续发展
2011年,冷伟锋等人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那就是利用无人机进行遥感探测和图像处理。这样做可以识别作物冠层电磁辐射的异常状况,进而准确找出病害的具体位置。截至目前,我国农业无人机市场已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扩展。图像分析与无人机技术的结合应用正在逐步成为主流,并且相关的应用实例也在不断增多。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农业无人机的图像分析智能化程度和精确度将有大幅提高。首先,算法不断优化,让获取农业状况信息变得既快捷又精确;其次,这种分析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也在逐步增强。比如,它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自动灌溉和施肥的功能。
大家对农业无人机在图像分析领域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若本文对您有所启发,请给予点赞并分享转发。